拼音
bā|ba
繁体
部首
口部
部外笔画
4画
总笔画
7画
五笔
KCN
仓颉
RAU
郑码
JYIA
四角
67017
结构
左右
电码
9734
统一码
21543
基本解释
基本字义

吧bā|ba(KCN)

1.  象声词

2.  助词,用在句末,表示赞同,推测、命令、请求等语气;用在句中表示停顿。

统一码

吧字UNICODE编码U+5427,10进制: 21543-32: 00005427,UTF-8。

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(CJK Unified Ideographs)。

吧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。

造字法

形声:从口、巴声

详细解释
基本词义

[[bā]]

<象>

像东西爆烈或撞击的声音 [crack]。如:吧吧两声枪响;吧的一声,弦断了;吧吧(嘴唇开合作声;形容说话多而响);吧唧;吧嗒;吧喳;吧哒

常用词组
相关成语
康熙字典

《廣韻》普巴切《集韻》披巴切,(吧)音葩。《廣韻》吧呀,大口貌。

《廣韻》伯加切《集韻》邦加切,(吧)音巴。義同。

《廣韻》吧呀,小兒忿爭。

热门话题
"共"字上部的"八"偏旁,形似张开的双臂,自甲骨文时期就承载
"共"(gòng)的拼音简洁有力,第四声如钟鸣般坚定,象征团
最初指代"束腰衣带"的"带",在甲骨文中呈现为悬挂佩饰的象形
从衣带到纽带:
热门知识
甲骨文中的"九"字酷似龙形弯曲之状,印证了上古先民对"九"这
一
甲骨文时期的"共"字宛如双手捧物的图画,生动记载着先民共同祭
一
甲骨文中的"共"字像双手捧物之形,金文时期演变为双手托举器皿